OPPO加速布局IOT,陈明永不甘心!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来源:节点财经 作者:节点财经 浏览量:2,571次

文 / 五行

出品 / 节点财经

“如果没有底层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有未来,没有底层核心技术的旗舰产品更是空中楼阁。”在2021年发布马里亚纳芯片时,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第一次公开明确提到了底层技术对OPPO的重要意义。

其实,在发布芯片之前,OPPO就已经开始着手投入底层技术的研发。除手机芯片外,OPPO的IoT业务也采取了这个逻辑。

底层技术犹如《易筋经》,江湖皆知其妙,更知其难。选择从底层技术出发的OPPO,与昔日给人留下的印象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但这条路并不好走,OPPO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

/ 01 /

为什么要做IoT?

从DVD、MP3再到手机,OPPO的每一次转型都取得了成功,这在中外商业历史都是罕见的。而促使OPPO多次转型的原因,都很相似。

2005年,由于DVD和MP3两个行业的市场都逐渐饱和,OPPO不得不面对转型的问题。当时,陈明永先是选择了跟OPPO相近的液晶电视行业。不过,陈明永在深入研究后发现,中国液晶电视行业的核心部件严重依赖日韩等国外上游供应商,且没有议价能力,利润空间非常薄。

当时,中国手机市场的年销量已经接近9000万部,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陈明永在远近闻名的华强北,依然没有买到一款心仪的手机,认为手机市场仍有机会,才将OPPO的转型方向变为手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OPPO的方向出现大转变时,往往会遵循三点原则:与现有业务相近、市场前景广阔且还有机会。

目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造车,在陈明永的推动下,OPPO在2019年开始筹备造车事项。据报道,陈明永已经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进行摸底、调研。不过,OPPO造车一直没有大动作。

另一个就是IoT,相比迟迟不见动静的造车,IoT的进展要更快一些。

IoT是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最早由Kevin Ashton于1999年命名得来,指的是在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将日常用品、设备、车辆互相连通的网络。

图片

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物联网涉及到传感器、通信网络、软件、控制系统等方面。理论上,它的规模将远超人和人互联的规模,这让IoT蕴含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2020年,IoT行业出现了一个信号: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达到超 117 亿个。在过去十年里,全球物联网连接数保持着30.8%的年复合增长率,远超总连接数9.4%的年复合增长率。

一直以来,手机大厂和家电巨头,推出IoT产品的目的都是抢夺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当物联网的连接数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意味着IoT行业距离质变时刻越来越近。

对于OPPO来说,IoT市场的庞大市场,只是锦上添花,它能与手机密切相关的特点,才是促使OPPO进入IoT行业的最大原因。

在OPPO正式宣布进入IoT之前,它早已经身处其中,它的手机产品正是走进IoT的绝佳场景。而手机市场的阵阵寒意,让OPPO多了一个进入IoT行业的理由。在中国市场,手机行业的出货量从2017年出现首次下滑后,就处于下行期,而OPPO的压力不小。

在2020Q4-2022Q1期间,中国市场的前五名中只有苹果和OPPO出现了下滑,OPPO下滑了-2.7个百分点,而荣耀的份额在此期间增长了13.6个百分点,小米和VIVO分别为1.2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

图片

无论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还是沿着转型惯性探索,IoT都是OPPO绕不开的新课题。

/ 02 /

OPPO做IoT,姗姗来迟

在手机产品之外,OPPO虽然已经进入了IoT行业,但还是有些姗姗来迟。

2018年,陈明永在当年举办的科技展上,表示OPPO将布局智能终端领域,此后OPPO开始搭建团队。这个时间点比小米晚了五年左右,早在2013年底,小米就开始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布局IoT。

华为在2018年6月,就让原属于华为智能家居的IoT产品线独立成军,创办了“华为智选”品牌。2019年,华为进一步将IoT战略升级为“1+8+N”,场景从手机延伸到平板、PC、耳机等。

入局时间晚,直接导致OPPO的IoT产品的问世时间也晚于友商。直到2020年,OPPO才发布第一批IoT产品,包括OPPO Watch、OPPO智能电视S1、OPPO智能电视R1。

比华为更早进入的小米,它算是行业的先行者。具体到布局上,从2013年底算起,经过约6年的布局后年,小米在2019年提出了与华为相似的战略,即“1+4+X”战略,手机+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生态链企业(扫地机器人、冰箱、电饭煲等)。

2020年,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又在当年8月的内部信中,将“手机×AIOT”定为小米下一个十年的核心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与小米代表了两种逻辑。

小米更侧重投资孵化,偏向在行业中选择初创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产品,小米提供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帮助,培育IoT生态。

而华为更侧重与细分行业龙头合作,通过自身强大的品牌和技术实力帮助合作伙伴做好IoT产品,以此来培育生态。

目前,小米和华为都完成了从布局单品到提出全屋智能方案的过渡,进入了布局IoT的2.0阶段。

其中,华为借助自身在通信领域多年积累,布局更深入。在华为去年发布的新版全屋智能方案中,提出了通过一个主机(HarmonyOS 中央控制系统)控制两张网(家庭物联网、互联网)和N套系统(涵盖照明系统、安防系统等的鸿蒙智联生态)来加强IoT整合的方案。

图片

横向对比,可见华为做IoT的方式与做汽车业务是相似的,都在通过自身强大的品牌力和底层的技术实力,对行业进行赋能。

在2022年,OPPO的IoT策略变得更像华为,在自己做单品的同时,还开始引入第三方家电巨头(海信),共建IoT生态。而在更早的2019年,OPPO还上线了子品牌“智美心品”,其内容和华为的“华为智选”相似。

不过,相比已经进入到2.0阶段的小米和华为,OPPO的IoT业务慢了半拍。

以可穿戴设备市场为例。IDC数据显示,小米2021年的出货量超过5000万,是仅次于苹果的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设备厂商,2021年Q4的市场份额8.6%。而OPPO未能排进前五。

图片

在业绩上,IoT业务还没能给OPPO带来正向回报。据36氪2021年报道,OPPO的IoT业务板块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的亏损甚至高达数亿。小米的IoT业务,季度营收已超两百亿元,全年毛利润超百亿元。

2021年,OPPO将IoT事业部改组为IoT事业群,分别成立了穿戴(手表、手环)、智能显示(电视)和音频(耳机)三个事业部,自负盈亏。

/ 03 /

OPPO能后来居上吗?

上文提到,IoT业务肩负着为OPPO提供新增长点,甚至转型的任务。对OPPO来说,其中最大的变量,或者说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底层技术的态度。

在2020年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OPPO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畅,首次提出了OPPO系统性的IoT战略,其中的“3+N+X”,是OPPO做IoT的坚实基础。

具体来看,其中的“3”指的是三项基础技术:硬件基础技术、软件基础技术和服务基础技术。“N” 代表了OPPO长期构建的能力中心,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隐私、多媒体、互联互通等。“X” 指OPPO差异化的技术,包含影像、闪充、新形态、AR等。

如果与手机业务相比,可以看到OPPO做IoT业务的逻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做手机业务时,由于底层技术大多来自于上游供应商,包括OPPO在内的手机品牌只能在调教上找差异化。荣耀CEO赵明就曾表示“调教能力”是荣耀的优势之一。

不管是刘畅提到的“3”还是“N”,都表明OPPO在做IoT单品的同时,也在做底层技术。

说到这里,OPPO的IoT策略已经有了清晰地轮廓:从2018年开始探索后,OPPO的IoT业务显示经历了效仿小米做单品阶段,现在的方向已经向华为靠拢。

对外与家电巨头展开合作,自己也在做单品,从两个方向抢占IoT使用场景。同时深入探索底层技术,为IoT产品乃至生态的互联互通提供支持。

底层技术,是中国企业长久以来缺失的版图,OPPO的选择既有利于行业发展,也有助于培养业务竞争力。但是,OPPO的这个选择在当下需要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OPPO的IoT设备虽然在短时间覆盖了穿戴、电视等主流IoT场景,但目前整体的份额都不高。除IDC的数据外,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数据也可以进行佐证。

在京东自营店中,OPPO的智能电视最高评价数只有5万+,而小米的智能电视最低评价数也高达50万+。当然,小米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成为行业冠军,这样对比似乎有失公允。

图片

以同样入局稍晚的华为为例,其智能电视在京东自营店中的评价数也能冲到50万+。

在没有爆款单品/优势行业的情况下,OPPO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做行业技术赋能者,还是硬件厂商。目前,OPPO的做法是全都要。

但是,相比技术积累深厚的华为,和早已实现规模化的小米,OPPO在自己做单品和对外赋能方面都没有太大的优势。

其次,IoT行业目前仍处于普及期,此时,找到一个能吸引用户的理由,对业务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而这恰恰是OPPO缺失的一环。

以智能电视为例,在供应链趋同,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的前提下,小米凭借性价比利器成为了行业第一,华为则提供了差异化的使用体验。而OPPO的IoT产品缺乏鲜明的特点。

在手机行业从功能机转变为智能机时,OPPO由于及时调整策略,成功穿越了周期。当手机行业见顶,越来越难做出差异化时,OPPO再次主动迎接挑战,做出了应对。但是,无论是IoT还是造芯,甚至是造车,OPPO都需要面对规模更大、更复杂的环境,它能否再次穿越周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节点财经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640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