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之子”吴敬琏和他的父亲母亲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7日 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 adamsmitheconomics 作者:刘胜军 浏览量:1,681次

吴敬琏堪称国内知名度最高的经济学家,以厚重绵长的“家国情怀”、深刻前瞻的经济洞见、不惧争议的敢言性格,而倍受社会尊敬。

对吴敬琏影响至深的,除了与“傲骨”顾准的友谊之外,更有父亲吴竹似、母亲邓季惺、继父陈铭德的家族传承——父母是人生第一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

01

报业家庭

吴敬琏和他的父亲吴竹似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吴竹似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南京中央通讯社做记者,后来受聘于四川一家报馆担任主笔。

图片

吴竹似与邓季惺

1929 年,吴竹似与好朋友陈铭德(后来成为吴敬琏继父)、刘正华创办了《新民报》,该报是如今的三大晚报之一的《新民晚报》的前身。陈铭德任社长,吴竹似是主笔。

图片

《新民报》宗旨为“作育新民”,含有继承和发扬同盟会时代的《民报》精神的意思。《新民报》得到四川军阀刘湘的资助。陈铭德和邓季惺曾经深情地说过:

• 报纸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不替人民群众说话是不行的!

《新民报》以能说真话、言真事而深受欢迎,当时社会上曾流传“要纾解苦闷,看新民报”。

图片

《新民报》巅峰时期在重庆、成都、南京、上海、北平五地出版了 8 种《新民报》,成为“五社八刊”的大报业系统,陈铭德被誉为中国报业巨子。

02

生父早逝

《新民报》创办的第二年,吴竹似得了肺结核。1931 年吴竹似在北京去世,仅 24 岁,吴敬琏只有一岁半

吴竹似是江苏武进人氏,原名吴卓士,因为爱慕邓季惺而改名“竹似”,与邓季惺的原名“友兰”相对

吴竹似和邓季惺有三个孩子:吴敬琏和两个姐姐吴敬瑗、吴敬瑜。吴敬琏自小体弱多病,取名“长明”——谐音“长命”。吴敬琏一出生,就有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一岁。吴敬琏从记事后不久,生活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图片

03

奇女子邓季惺

邓季惺,四川奉节人,出身于世代绅商之家。祖父邓徽绩、父亲邓孝然、叔父邓孝可都是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邓季惺的弟弟邓友德曾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新闻局副局长。

甲午战争之前的 1891 年,邓徽绩到日本买了一个洋火厂,建立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厂——森昌泰火柴厂。

图片

邓徽绩

1909 年,邓孝然出任川汉铁路公司董事局董事,后来又出任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

演员黄圣依是邓传理的女儿,而邓季惺是邓传理的姑姑。因此,吴敬琏是黄圣依的表舅。

图片

邓季惺自幼在私塾学习,14 岁考入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教于船王卢作孚、恽代英(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张闻天(在 1935 年的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张闻天替代博古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等人。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也是邓季惺的同班同学。

图片

一代才女邓季惺

在那个年代,妇女地位仍然相对低下。邓季惺在当时堪称妇女解放的先驱。邓季惺的母亲吴婉也是重庆第一所女子学堂创办人。“家庭背景不俗”的邓季惺,个性刚毅、头脑敏锐,擅长经营理财,有强烈的女权意识、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邓季惺大学毕业后,热衷妇女运动,和冯玉祥夫人李德全、曹孟君、谭惕吾、王枫等成立了“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做“女权运动”实验,学开车、练打靶,开风气之先。邓季惺觉得妇女要解放,须解决后顾之忧,为此她创办了“南京第一托儿所”,自己担任所长。

吴竹似出殡那天,按照旧习,子女们要披麻戴孝一步一磕头。可是邓季惺说:

•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长明年幼体多病,这样做肯定要把他弄出病来。

如此非同一般的勇气和理性,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04

周恩来点评邓季惺的婚礼

1933 年,26岁的邓季惺再嫁,与36岁的陈铭德结婚,在欧美同学会礼堂举行了结婚典礼。据说,陈铭德跪求三日,邓季惺才答应和陈铭德结婚。婚礼来宾们得到了一份新郎新娘联合署名的协议:

图片

• 邓季惺不随夫姓;3 个孩子仍姓吴;两人婚后实行夫妻分别财产制,双方共同负担家庭生活费用。

1941年,周恩来和邓季惺在重庆同一家医院治病,两对夫妇有了多次接触。一年后,陈铭德在家中宴请周恩来,郭沫若陪同。解放后,周恩来与记者谈论郭沫若与安娜时,援引邓季惺与陈铭德的婚事打趣说:

• 财产在谁手里,谁就有地位。

图片

朋友们称呼邓季惺为“邓先生”而非“陈太太”。对他俩的联姻,新闻界戏称为:“刘备得到了个女诸葛亮”。

陈铭德竭力相邀自己的妻子一起加入《新民报》。但邓季惺担心:她到《新民报》工作会被人看成是丈夫的附庸。直到1937年,邓季惺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的妇女运动活动家后,她才正式加盟《新民报》。

《新民报》之前是典型的文人办报风格,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财务混乱。邓季惺一上任,就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制度和管理体系。邓季惺精明的商业眼光和头脑令人折服。

遇到问题,陈铭德习惯通过个人关系找“有影响的人”寻求解决。邓季惺则相反,她更多地靠规章制度解决问题——吴敬琏后来有这样一句评价:母亲比父亲更“现代化”。

当时有对邓季惺这样的评价:

法律家的眼光,

理财家的手腕,

报人的见识,

女人才有的坚韧持久的工作耐力,

一般女人没有的遇事果断的魄力。

图片

开车带家人上街的邓季惺

05

广结名流

邓季惺与陈铭德结婚后,于 1936 年出任《新民报》副经理,负责报社经营管理,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成立《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报业集团

1937 年日军全面入侵,南京陷落,《新民报》迁往重庆。当时的重庆,文人墨客云集。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广结名流,还通过郭沫若的介绍,与在重庆的中共领导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先后在《新民报》担任过的主笔或副刊主编的有:夏衍、凤子、吴祖光、谢冰莹、黄苗子、郁风、陈白尘、聂绀弩等,撰稿的作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田汉、洪深、夏衍、巴金、老舍、徐悲鸿、阳翰笙、于右任、章士钊、吴宓、陈寅恪等,绝对是豪华阵容。

周恩来对陈邓二人说:

• 为抗战宣传,要与《新华日报》互相协作。

图片

周恩来为《新民报》题词

06

“刘备”陈铭德

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曾任民革中央常委、团结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陈铭德的品质为人称道:有用人之心,有容人之量。被朋友称作“刘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铭德任上海《新民报晚刊》副社长、顾问,北京市社会福利局副局长。他还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07

经营高手邓季惺

邓季惺是一个观念先进、很懂经营的人。1939 年,重庆大轰炸,报馆宿舍被炸,邓季惺又在江北盖了一处房子。面对法币天天贬值,邓季惺便买进黄金、美钞保值。1943 年去成都办报时,邓季惺修了一所红砖二层小楼。解放初搬到北京后,邓季惺又在中山公园隔壁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幢 300 多平方米的三层洋楼。这是邓季惺一家人享用时间最长的一座房子,直到“文化大革命”。

图片

重庆大轰炸

邓季惺可谓“谈笑有鸿儒”,和邓季惺一家住在楼上楼下的有:革命家吴玉章的外孙女、刘少奇的子女,抗日名将蒋光鼐、蔡廷锴的家属,邹家华、“七君子”之一的章伯钧、昔日“云南王”龙云的家属、黄炎培的女儿等。

图片

《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

08

邓季惺从政

1947 年,国民党政府举行大选。邓季惺不顾家人反对,决定竞选立法委员,希望推动中国进入一个法治轨道,甚至还希望能制定一部《出版法》。邓季惺说:

• 我要斗争,就得打进内部。

邓季惺成功当选,成为 600 多位立法委员中的无党派人士。

1948 年,邓季惺在立法院对国民党政府“轰炸开封”提出质询。《新民报》发表了立法院会议上的争论。在第二次会议上,反对者指责邓季惺泄露机密,支持和反对邓季惺的委员互相攻击,会场乱作一团,行政院长孙科只好命令休会 10 分钟。

图片

1948 年 7 月,《新民报》被勒令永久停刊,理由是“诋毁政府,散布谣言,煽惑人心”等,好几个记者解放前都牺牲在渣滓洞,并对邓季惺下达逮捕令。

邓季惺托当时公开身份是中央银行主任秘书的黄苗子买了张机票,逃到香港。国民党政府到台湾后,还不忘记对邓季惺发布“通缉令”

1949 年 4 月在中共香港工委负责人夏衍的安排下,邓季惺带着吴敬琏从香港乘船回到北京。

1950 年,毛主席任命邓季惺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以后她又担任了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图片

主政西南时的邓小平

《新民报》北京社在 1952 年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收购,原来的员工被安排进后来成立的《北京日报》。上海社也于 1952 年进行了公私合营。同年,邓季惺的好朋友、一代船王卢作孚在“五反”运动高潮时自杀于重庆家中,震动全国。卢作孚 1925 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建国初,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 4 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图片

1957 年,邓季惺参加北京市非党领导干部整风座谈会。直脾气的邓季惺,很认真地提了很多意见,关于公私合营、新闻、民主和法治……结果邓季惺和陈铭德双双成为右派。1957年,吴敬琏也因为犯有在青年中宣传《在桥梁工地上》、《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类“右派小说”等“严重右倾”错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

图片

1979 年,邓季惺得以平反。1995 年在北京病逝,享年 88 岁。

09

经济学家吴敬琏

1946年《新民报》成为国民党“眼中钉”,吴敬琏内心受到很大冲击。他开始阅读进步书籍。吴敬琏的二姐夫关在汉(翻译家、《中国日报》评论版的主任),周恩来曾与他谈过三次话,他深受感动,认识到中国的将来只能靠共产党。吴敬琏不仅与关在汉交谈, 而且每天偷听延安广播,吴敬琏做记录,关在汉撰稿,以外国通讯社的名义发出。在国民党中宣部任职的三舅邓友德警告吴敬琏:这样做会掉脑袋的!

图片

18岁的吴敬琏

父母的经历是子女最大的财富。吴敬琏在2009年写道:

图片

青年吴敬琏

• 我本人出生在一个老报人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自然对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这一行当情有独钟。职业经济研究与新闻报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事实为根据和面向现实的行业。如果失去探寻事实真相的强烈兴趣,记者的灵魂也就不存在了。

• 好的财经记者对经济政策的发言权甚至比经济学家们来得重要。大家都还记得胡舒立 《改革没有浪漫曲》(1993年)、仲伟志《民营经济96小时》(2004年)等报道,这些文章对推动某些方面的改革起到了好的作用。

图片

• 在政治利益和金钱利益这两种潮流的冲击下,有些媒体似乎出现了有违时代精神和传媒价值诉求的倾向。在媒体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的诉求中,不激不随,这对任何媒体组织都将是一个考验。

• 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信息和学识的支持,因此,现在需要大批独立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财经记者。马克思晚年曾为美国《每日论坛报》写了一系列专栏文章;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克鲁格曼都曾在《纽约时报》等媒体开设专栏,且影响巨大。

图片

父母的事业心对吴敬琏影响极大:

• 1956年一天晚上吴敬琏突然跑到周南对学校对她说,“后天结婚”。周南吓了一跳,“这怎么来得及准备?”吴敬琏回答,“不然我又要出差了。”

• 吴敬琏在家人面前坦言:我的工作比婚姻和家庭都重要。

• 有次周南患了严重感冒,饭也没吃就睡了。第二天早上,周南准备出门去医院。吴敬琏说,“周南,你出门啊?顺便到图书馆帮我干点事好不好?” 周南难以置信地反问,“你难道不知道我生病了,从昨天起饭都没吃?” 吴敬琏想了想说,“我好像也没吃。”

图片

吴敬琏与妻子女儿

吴敬琏的“忘我”成就了他的学术威望:

• 经济学家张卓元:老吴的智商高,记忆力特别好。列宁曾经说托洛茨基的脑袋是一个书架,我看老吴差不多是这样。

• 江平:在经济学家挨骂最厉害的时候,敬琏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良心。

• 郭树清:如果说吴老师有什么缺点,我还想补充一条:他没有太多的幽默感,一开玩笑他就急了。

• 柳传志:吴老师的水平高,他能让真的有想法、很有研究的人听了以后觉得有味道,同时能让那些程度最低的人也能听得懂,我觉得这才是大学问,让我非常佩服。

有人如此评价:因为他坚持市场的取向,在理论界、学术研究界、青年学生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对改革目标模式的确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

理解了吴敬琏的父母的传奇经历,才能读懂吴敬琏的情怀。在很多方面,吴敬琏就是母亲邓季惺的传承:

  • 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担当

  • 敢于讲真话的无畏个性

  • 对制度和规则的重视

  • 对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热情

  • 忘我的工作境界

  • 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解放勇气

图片

91岁的吴敬琏下面这段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与自己的经历中的家国多难有密切的关系。民族振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刻骨铭心的梦想。我曾经说过,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对民族前途自然就应当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虽然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有了这样的现实目标,我们就能沿着这一改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行。

图片

参考资料:

吴晓莲,《我和爸爸吴敬琏》,当代中国出版社。

吴敬瑜,“一代报人邓季惺被湮没的传奇”,三联生活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亚当斯密经济学 adamsmitheconomics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1 0 0

有话要说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