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的种子是否真的到了危险边缘?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2日 来源:星海情报局 junwu2333 作者:老局长 浏览量:6,493次

第一,种子很重要,直接和粮食产量挂钩。

第二,种子行业商业化是一种趋势

第三,当今世界,基因工程在育种过程中

有重要意义

图片

这些概念,是我们讨论中国种子行业的基本前提。

其一,不同种子的性状不同,种子的好坏,决定了农作物的收成高低。往小了说,它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往大了说,它影响了国家每年能收购多少粮食。

其二,种子在当代的地位,比千百年来的地位都要更高。自古以来,中国的劳动人民普遍都会留种——收获之后,保留农作物上的种子等待来年耕种,如此循环往复。但现在,这种路线走不下去了——当今农业市场的明星产品是基因工程改造的“超级种子”或者杂交种子,这类种子自身往往“天赋异禀”,但其子代却往往因为没办法遗传而显得“平平无奇”。

这种性质就导致了种子商业化成为了必然——“二代种子无法遗传优质性状”的事实决定了“自留种”这件事已经丧失了经济意义,如果农民需要高性能的种子,就只能向专门的农业公司购买。

图片

其三,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病虫害和气象灾害都是具有指向性的,玉米、小麦、水稻会遭遇倒伏现象,棉花则需要防备盲蝽蟓和棉铃虫。基因工程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开发出来天生免疫某些病虫害的“超级种子”,比如“抗虫棉”“抗倒伏小麦”。

一句话:对任何一个拥有现代农业的国家,种子都极其重要。

倘若没有袁隆平老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农科人和他们研究的种子,想靠原始的天然作物喂饱14亿人简直就是做梦。

不过,很多人在描述中国种子产业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得过于“感性”,仅仅因为中国进口了一部分外国种子,就认为中国种子行业完全依赖进口,过分地夸大了中国种子产业所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总有一种“如此下去,国将不国”的危机感。

图片

然而,根据可靠数据来看,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不堪:中国人的饭碗很安全,中国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因为进口了一些粮食和种子而被人卡脖子。

另外,中国的种子行业往往被描述为“大而不强”,但我认为:“强不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而是需要分清“主客场”和“比赛项目”。

图片

中国种子市场的现状

有一说一,中国的种子产业其实挺厉害的。作为一个能让14亿人吃饱饭,甚至让其中12%的人产生肥胖的国家,中国农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智慧是世界级的——中国种子产业或许没有国际巨头那么强势,但也绝对和“弱小”二字无关。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首先从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质量来看

图片

根据2011年的数据来看,从2001年到2011年,中国种子市场的规模在扩大。2001年,中国新增了91家正规的种子经营企业,而2011年的时候则新增了239家,经营覆盖范围从全国到各个地区都有,企业注册资本也越来越高。

只有两个数据发生了下滑:新增的500万元以下的小型种子公司和新增的外资种子公司的数量。

外国厂商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势。

第二,从农作物的推广面积来看

注:推广面积,extention area, 指采用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的面积。是反映推广良种措施的统计指标。

图片

▲ 2001-2016 

中国玉米水稻的推广面积排名

(来源:种业大数据,

国金证券研究所)

玉米种植方面,截止2016年,推广面积的冠军始终都是“郑单958”——一款由河南农科院研制的杂交玉米。第二名才是采用了美国杜邦先锋公司技术的“先玉335”。根据2012年的数据来看,“先玉335”的种植面积仅有“郑单958”的三分之一。

这里插一个好玩的事情,“郑单958”有个绰号叫“懒玉米”,因为它生命力极其顽强,种下去之后并不需要太多的照顾依旧能长得很好。以至于有许多农民播种完成后就外出打工了,到了收获季节回来收割即可,非常省心。

第三,从品种上来看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了17000多吨,2018年,中国玉米种子需求122多万吨,进口玉米种子仅有391吨,进口种子的比重只有0.03%......按目前的水平来看,外国种子还不至于能威胁中国粮食安全。

水稻种植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从2001年到2016年,中国水稻榜单上清一色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基本上没有外国公司的生存空间。国际层面,在杂交水稻研究占据龙头地位的隆平高科,也闯进了世界种子企业的前10名。

图片

▲ 2019 

隆平高科 全球第九

因此,我的结论是:在国内市场,中国国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在市场上的地位牢固,并不依赖外国。

中国种子企业的弱势项目在于蔬菜种子,尤其是高端蔬菜的种子。2019年,中国进口了2.24亿美元的蔬菜种子,占了总种子进口额的一半以上。

图片

而实际上,2011年开始,中国的蔬菜产量就超越了粮食,成为了第一大农产品,除了满足国内居民的胃口,还出口海外赚了巨额顺差。

2012年,中国出口69亿美元的蔬菜,进口24亿美元蔬菜,日本是中国蔬菜出口的主要对象。所以,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本土的蔬菜供应完全没问题,大白菜反正是管够的,但人的追求不能只有大白菜,还应该追求些更高级的东西。

高端蔬菜种子的市场现在还掌握在外国厂商手中。

图片

我们之所以要关注中国蔬菜种子问题,是因为高端蔬菜能够带来极高的附加价值,这对于改善中国菜农的收入是很关键的。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蔬菜种子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也将赚取超高利润。

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蔬菜种子的附加值有多高:

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189号”番茄种子,

以色列艾曼公司的“汉克”番茄种子,

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种子,

先正达公司的“方舟”甜椒种子,

它们的价格都在100元/克上下。

常见蔬菜品种里最贵的,

是先正达的“曼迪”甜椒种子,

标价每克180元

而铂金的价格也就230元/克上下。

图片

▲ 铂金也就230一克

一克种子要180

相比起每公斤最贵不到70元的玉米种子,蔬菜种子的价格简直高到天上去了。国内哪家企业要是能率先研发出来堪比上述产品的种子,分分钟就能在市场上赚翻。

图片

中国种子产业的问题

说完好的,我们再说点不太好的事情。

尽管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存在重大风险,但这不代表中国种子产业不存在问题。如果农业是一台机器,那么中国的“农业机器”已经连续几十年超负荷运转了——种子在内的农业相关的产业效率并不高,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目前中国的种子产业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技术问题

国际市场上,种子研究的主体是种子企业,而我国受之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种子研究的主体是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包括但不限于各地农业大学和农科院。

先前提过的“郑单958”和其他国产玉米、水稻品种,清一色都是各地农科院的作品,种子企业仅负责营销推广。

尽管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不俗,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科研体系并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科研院所毕竟不是企业,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市场的信息,容易和实际的市场需求脱节。同时,这种脱节也导致了科研院所的产品转化率过低。

图片

同样以“郑单958”玉米为例:这种玉米的推广面积常年占据第一名,产品的性能也完全满足需求,但已经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好几代了

不同时代的玉米品种,其品质完全不同:

90年代末的“郑单958”,

单产一般700公斤左右,

最高单产1000公斤上下

试点在降水和温度都比较适宜的黄淮海地区。

2015年的孟山都“迪卡159”,

单产轻松突破1200公斤

试点在内蒙科尔沁。

图片

▲ 孟山都旗下

迪卡159

在没那么适宜的条件下,美国玉米都比中国玉米的产量高,由此可见我国主流玉米品种和国外先进品种的差异。如果我们国产的种子也能有相同的品质,中国农业完全可以用同样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将能够极大减少农业的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企业不自己进行研发呢?

因为中国的种子企业实在是太小了。

现代农业种子研发,尤其是那些能够抵御多种病虫害的转基因种子的研发是一个成本极其高昂的事情:一个转基因性状(抗某种疾病、抗某种害虫等)从开始研究到投产,平均需要234个月的时间——差半年就凑齐20年了!

图片

▲ 花钱不多 耗时很长

以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抗虫棉”为例:1981年,我们成功克隆出了第一个第一个编码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1992年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Cry1A融合Bt杀虫基因,1995年,构建了双价抗虫(Bt+CpTI)基因。直到200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抗虫棉”植株才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我们花费了整整21年

图片

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3.9年,粗暴点说,研究一款转基因农作物,纯靠中小企业可能真的得花“八辈子”。

因此,高性能种子的研发,从来都是国际种业巨头的专利。

第二个问题:缺乏巨头

学术界内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有巨头的的指标叫“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缩写CR。CRn = 行业内最大的n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综合,CRn越大,产业集中度就越高,巨头的垄断就越显著。

中国种子产业集中度很低:2017年,我们的CR10只有18%,也就是说,全中国最强大的十家种子公司加起来,才占了18%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市场里找巨头,颇有些“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味道。

图片

▲ 美国:四家企业占了80%的玉米市场

中国:10家企业占了18%不到的玉米市场

没有巨头的恶果,可不止搞不出“超级种子”这么简单。巨头意味着资源集中,没有巨头则意味着资源分散,最后的结果就是内卷:技术水平大家都差不多,培养出来的种子性状也不相上下——重复建设严重、产能严重过剩——于是所有厂商不得不进入“内卷模式”。

种子行业的库存是有周期性的,消化一次“库存过剩”一般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当种子行业景气的时候,大量资本进入行业,无数中小工厂都在疯狂生产种子——然后产能又过剩了,供过于求,价格低到了尘埃中,大家又开始卷了。

图片

▲ 中国种子几乎每年都是供大于求

以至于种子价格始终很低

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美国种子行业的CR4已经超过了80%,仅仅前四名就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整个产业的资源都集中在“四巨头”的手中。

中国种子行业怎么获得巨头呢?

答案是:并购。

图片

巨头,通过并购而来。

种子行业中的西方巨头企业,基本都是通过不断的并购而崛起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外国农业巨头,普遍都有20年以上的并购历史。

图片

▲ 先正达基本上就是

一个并购而来厂商

以孟山都公司为例,孟山都最初是食品添加剂生产商,后来逐渐涉足农业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是生产除草剂,种子业务尽管有所成就但当年还很弱小,甚至挤不进前十。

图片

然而,通过连续的兼并,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孟山都先后收购了嘉吉、迪卡、霍登、阿斯尧等种子公司。直接把自己送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

图片

然后,2016年,德国拜耳收购了孟山都。拜耳接过孟山都的大旗,成了世界最大的种子企业。

图片

由此可见,高频率、大金额的并购行动是制造国际巨头的基本操作。

从90年代到现在,国外种子行业已经经过了三轮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每轮“并购潮”都带动整个行业向前迈进一步,现在整个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

第一轮浪潮发生于1996-2000年,主要是大型农业化工集团出资并购种子企业。利用基因工程领域上的技术优势,农化厂商和种子厂商可以开发出和专用农药联合使用的种子——配合孟山都“农达”除草剂的“抗农达”大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

第二轮浪潮发生于2004-2008年,这一轮的主要特征是农产品种子品类的补充:已经掌握玉米、大豆等基本农作物种子的厂商开始拓展自己的产品线,纷纷并购水果、蔬菜、花卉种子公司。2005年,孟山都收购了以蔬菜和水果种子著称的美国圣尼斯,全球农化领域的巨头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成型的。

第三轮浪潮发生于2016-2018年,跨国资本开始推动国际农化巨头的超大型并购重组。这轮浪潮的主要特征是“大规模”,动不动就是成百上千亿美元起步: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市值突破1480亿美元,德国拜耳花了66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我国成功赶上了这波浪潮,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先正达。

图片

▲ 中国成功打入世界粮食市场

至此,世界种子市场的格局基本稳定成型。

国内市场来看,中国种子产业商业化的时间还不长,种子产业并购的风潮才刚刚开始没多久:2010-2013年,中国种子行业开始有了一些并购活动,2013年的并购金额只有2亿多元人民币。

2013-2016年,中国种业的并购活动开始增加,三年总共61次并购,2017年,中国种子行业的企业之间发生了15次并购,涉及16.·5亿元的金额。

即便如此,相比起第一轮浪潮时候外国企业数十亿美元的并购成本,中国种子企业的规模还是太小。

在2017年的15起并购活动中,隆平高科参与了其中6起,登海种业和大北农各一起——显然,主板上市的这些种子公司是种业收购的主力,也是未来中国种业的潜在巨头。

图片

▲ 隆平高科旗下企业

并购运动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著的,隆平高科作为国内种子产业并购的积极参与者,除了杂交水稻之外,也获得了杂交玉米、油菜等其他作物的技术、渠道资源。这些通过并购而获得的资源,很快就在企业收入上得到了体现。

 

图片

▲ 隆平高科2019年收入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并购是走向种子巨头的必由之路。目前,国际种子行业最经典的商业模式就是“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育繁推一体化)的模式,而想要走这样的路线,就必须扩大企业的规模,用并购的方式快速获得渠道和技术资源。

图片

▲ 中国种子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图片

结语

中国种子产业的潜在危险

今天我们谈中国种子安全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在谈对外依赖的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高端蔬菜、水果之外,并不存在需要依赖外国种子的情况。

去年,中国敲定了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我们深化对外开放的步伐走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快。中国的市场一定会向世界打开,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90、90年代,中国种子市场第一次打开了大门,外商第一次能够正大光明地进入中国种子市场。外国的种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品种资源,也提高了农业产量。中国广泛种植的“先玉335”玉米就是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作品,亩产近600公斤,对提高我国农业产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图片

▲ 1996-2018

中国粮食总产量

放外商进来竞争,也有助于我们自己的产业发展。90年代,孟山都的“抗虫棉”种子第一次进入中国,在华北、江淮地区广泛种植。经过几年的推广,孟山都“抗虫棉”2003年的时候面积达到了5000多万亩,占了中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正是这样的威胁刺激了我们的进取心,中国种子产业开始发力,加快了研发进度。2004年的时候,中国自己的“抗虫棉”面积就反超了孟山都,达到了5500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

2018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公布,大幅度地放宽了外商进入中国种子产业投资的准入条件。

关于这一政策,官方是这样阐释的:扩大种业对外开放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引进国外名特优新品种,加快特色作物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特色农产品的需要——我们开放不是因为依赖,恰恰相反,是足够自信,只是为了换换多几种口味。

不过,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外国厂商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在与我国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的背后,外国厂商却一直在搜集、改良我国独有的优质资源,妄图从根本上控制中国的种子产业。

图片

▲ 国外网友绘制的批判孟山都公司的海报

(图中的“DNA双螺旋炸弹”,暗指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产品)

他们的具体套路就是:跨国公司收集中国的优质资源,分离出了有用的优秀基因并申请了专利。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作物基因,转身却成了限制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发展的枷锁。孟山都公司用非法手段获得了中国东北野生大豆之后申请了160多项专利,这样的后果就是——中国农民种土生土长的中国大豆,侵犯了孟山都的专利。

图片

▲ 国外网友绘制的批判孟山都公司的海报

(图中英文大意:曾经的“橙剂”制造商,现在要给你家孩子做饭了!2014年5月24日,反抗孟山都!)

更有甚者,外国厂商为了突破和中国企业合资时候的股权上限,有时候甚至会采用各种诡计:先以低于50%的股份进入,而后故意制造亏损,拖垮中国企业。当中国企业不堪重负的时候,外资再提出收购,实现独资或者控股。

中国种子产业的问题,是一种“产业问题”,是一种在许许多多行业里都存在的“通病”。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还不够长,很多产业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

图片

但不要紧,只要给中国科研院所和企业足够的时间,未来的世界市场,必然有中国种子的一席之地。

别忘了,种地,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

文经星海情报局(微信号:junwu2333)授权转载。我们关注“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之路,转载请联系(ID:junwu2333)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星海情报局 junwu2333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640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