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无相君。
沸沸扬扬的毒教材事件还在继续发酵。
面对很多家长、学生的质疑,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六一当天,发表了澄清。
说教材选课文是经过层层把关,二三十轮审查的,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无所谓“夹带私货”。
而之前童话大王郑渊洁却认为,教材里之所以出现不良插图,是因为有小圈子在作祟。
“我知道其中有一个主编,在主编人教版课本的时候,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他本身是个作家。这个我觉得是没有底线了,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了。”
“儿童文学作家的圈子,他们朋友的作品,一篇不落全会选进来,一人一篇。”
小圈子现象真的存在吗?
教材编写组有没有裙带关系?
这些问题,很多网友都扒得差不多了。
比如编写教材的艺术总顾问叫吕敬人,其父亲吕叔陶1942年师从日本人杉浦康平,并为日本企业效力。
负责插图的吴勇,则是吕敬人的学生,所谓的”北京吴勇工作室“是个没有注册登记的三无公司。
而负责封面设计的吕旻,则是吕敬人的儿子。
另一个郑文娟,既是出版社的编辑,又是吴勇工作室的员工。
所以说,圈子现象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个现象究竟普不普遍。
究竟有没有境外势力渗透?
一本教材,二三十轮审查,当然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
但一旦有利益同盟,腐败勾连,那很可能就是一个人说了算。
今天,中纪委也下场了。
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教材决不能搞动辄欧风美雨、言必称希腊那一套。”
相信接下来,有关部门定会对教材内容,以及层层审核教材内容的人,做出调查和处置。
除此之外,毒教材事件我认为至少有三个点需要正本清源,理清思路。
一,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教材编写的审慎性。
这次曝光出来的一系列教材,从大众审美看,自然是不适的。
尤其是一些画风诡异、猥琐,有意突出掀裙子、摸胸、性器官的图片,更是辣人眼球。
成年人尚且觉得害臊,更何况小孩子呢?
当然,我们也承认艺术家拥有自己的创作自由,有自我表达风格的权利。
但是,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受众,不看具体情况,就过分强调这种自由,恰恰是对艺术家这三个字的亵渎。
在教材编写上,我们既要与时俱进,也要考虑到对孩子的启蒙责任,要立德树人,遵守公序良俗。
教材乃公器,非艺术工作者的个人空间。
二,公共事件的讨论,要有理有据有节,扣帽子不是好风气。
人人都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但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随意在网络空间污名化别人,动不动就扣上“汉奸”、“第五纵队”的帽子呢?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一个社会的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昌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和社会开放包容的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思想大发展的春秋时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对于教材插画创作的动机和危害后果,我们可以合理怀疑,可以根据一些公开资料,质疑其有没有受到境外势力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总是上纲上线,滥用“汉奸”、“50w”这样的词。
同时把一切不好的声音,不分好坏一律都扣上卖国和美帝走狗的帽子。
除非你有板上钉钉的证据,有境外分子给他们转账的记录,否则就不要诛心定罪,留一点回旋的余地。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风气,一旦扩大化,一旦可以置人于死地,那么就会让人陷入过去那一段恐怖的回忆。
就拿张文宏医生来说,我们可以对他一些不够严谨,不够全面的观点,进行讨论。
但动不动就扣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帽子,动不动就污名化别人,扣字眼,搞文字狱。
那将来,天下士子何敢发声,何敢创新。
三, 对于编制内部近亲繁殖的小圈子,需要用阳光去驱散。
中国在过去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但要想进入现代社会,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法治化,我们需要去节制“人情”的影响。
无论是教材编写组的一衣带水,还是各地方小圈子里的裙带关系。
破除这种利益同盟最好的方式,就是打开天窗,让阳光照进来。
公开每一个编制系统的人员信息关系,公开每一个政府项目的招标流程,严查那些公器私用的行为。
否则,那些公器私用、暗箱操作、近亲繁殖的现象,必然会蔓延。
最后,我想谈一谈中纪委所说的“文化自信”。
这几年,舆论场上出现了很多“辱华”的讨论,很多人都归咎于我们在文化上不自信。
其实,这是个非常宏大、复杂而又见仁见智的问题。
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自信大概经历这五重阶段。
一, 在洋务运动之前,我们西方是充满偏见的,是看不起的。
我们总有一种天朝上国,尔等蛮夷的优越感。
二,随着西方炮弹的入侵,我们的精英阶层看到了西方的强大,开始师夷长技,反思自己的缺点。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代替了旧文学,鲁迅先生猛批中药,胡适鼓吹全盘西化,也就是同一时间,德国马老师的思想传入中国,成为了百年来的指导思想。
三,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由于美苏冷战的影响和一边倒的国策,我们对欧风美雨,一直采取敌对态度。
对于那些宣传“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人,大加批斗。
四,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再次拥抱世界。
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引入,再结合对过去的伤痕反思,社会再次燃起了对西方国家的崇拜。
五,进入新时代,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千禧一代,摆脱了历史的包袱,开始平视,甚至俯视西方。
在中美交锋的世界格局下,民族主义再次被点燃。
总之,百十年间,我们的文化发展一直处于激荡之中。
这种激荡,既造成了不同中国人之间的认知上冲突和撕裂,客观上,也丰富着中国文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文化自信,往往是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
经济大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会趋于包容。
经济闭塞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又会趋于保守。
经济国力,决定着一切。
当我们一边被列强欺凌,一边学习列强思想的时候,我们是向往他们的文化吗?
当我看华盛顿砍树,爱迪生搞发明的小故事的时候,我们是向往他们的文化吗?
都不是,我们是向往他们的生活。
我们是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过上好日子。
大唐盛世时期,中国傲视世界,日本人不远万里来朝,觉得学到了唐朝的文化,就能像大唐一样兴盛。
到了清末,日本转头就学美国去了。
事实证明,脱离国力的文化自信无从谈起。
所以,谈到文化自信,我们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喊打喊杀,盲目排外。
印度的佛教征服中国了吗?
西方的耶稣征服中国了吗?
没有,中国文化,有他的厚度。
我相信,凭借中国文化的包容感,完全可以做到去芜存菁,融会贯通。
所以,要想做到文化自信,最关键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发展自己。
经济不强大,人民不幸福,“文化自信”就是空中楼阁,南柯一梦。
相反,当我们的国力成为世界第一,当我们的生活,物质充裕,不愁房住。
文化想不自信都难。
希望,今天的教材插图事件,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反思的节点,一次纠偏和改进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 无相财经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