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ErKkiOgDpa-yFrJOK8GEvQ
“刘强东要带着‘新梦想’登陆香港了。”
文|金德路
6年后,当京东再一次敲响上市开锣声的时候,刘强东脑海中应该会回想起很多过往片段。
除了那个在20多年前在中关村踌躇满志叫卖光盘的小子,还有那个12年前为了融资一夜白头的年轻创业者,更有6年前带领京东登上纳斯达克西装革领的新锐成功企业家。
当然,对于京东的二次上市来说,他脑海中最不能缺席的肯定是近几年的艰难岁月,尤其是2018年的难忘时光。
股价表现就能直接反映,京东2018年所面临的阿喀琉斯之踵。从近50美金的股价直线滑落到20美金以下,市值缩水过半,上市几年以来的所有努力,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被资本市场所抹平。
当市场都在为京东捏一把汗的时候,正如早年融资和行业激烈竞争所面临的窘境一样,京东再次上演了逆袭翻盘的剧情。股价反向拉出一条漂亮的弧线,业务全方位发力,并且顺便完成了适应未来的新转型。
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京东总能翻盘?市场或许有诸多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但是其领导者刘强东对处境的应对,对战略组织的调整,以及其对未来的判断等企业家领导力因素,是最不应该被绕过的。
二次上市
这是刘强东率领京东的第二次上市,第一次是纳斯达克,这一次是香港联交所。
根据6月8日,京东在港交所的公告,此次京东将于6月8日上午9时公开发售,面向香港投资者的公开发售定价上限为236港币,股票代码为"9618",预期6月11日定价,正式登陆港交所的日期为6月18日,其中深意显而易见。
众所周知,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618这个日子所代表的含义。表面上,这是京东缔造的一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大家纷纷选择在这一天采购家庭所需,购买新潮电子产品。
更深层次,这是京东内部一年一次的系统性大阅兵,从管理运营,品牌策划,市场宣发,再到底层支撑的技术,仓储,物流,客服等等都是大的历练。这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环境下所孕育的独特方式,通过大迸发大洪峰的挑战,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历练。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618这个日子另一个特殊含义。22年前,1998年6月18日,那个只有4平米的刻录售卖光盘的"京东多媒体"成立了。在这一天,刘强东开始了他的商业征途,京东起航。
对比现在超过800亿美金的市值,很难想象在过去22年的时间,刘强东带领下的京东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即使是和2014年初次上市时26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仍然会感慨6年来京东的成长。
2014年,京东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美股资本市场上的中国互联网新贵。从原因看,市场把京东上市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当时正在兴起的互联网浪潮。从PC端到移动端的发展,居民的上网率不断攀升,线上购物的需求涨势喜人,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这其实一种错觉,刻意忽略了以经营管理,战略研判等为核心的主观因素,而放大了客观的条件影响。
实际上,以刘强东,马云和马化腾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互联网弄潮儿们,他们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市场的审判,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客户伙伴都会质疑,这类商业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刘强东08年为京东融资发愁而一夜白头就是直接的例证。接着,还得接受起步期市场小所带来激烈的存量竞争,京东大战淘宝,腾讯PK360等等众所周知的互联网大战都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发生的。所以说,前几年流行一句话"风口上猪都能起飞",现实却还有下半句,"风口上的猪如何才能不摔下来?"
从结果看,2014年的初次上市,京东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助力,从而成长为中国最大零售平台。而6年后到今天香港的第二次上市,京东则希望在其新梦想"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商"获得资金弹药,二次腾飞。
如果说,2014年初次上市时,市场还有质疑刘强东坚持自建物流的商业模式是否走通。那么现在站在二次上市的语境下,京东的业绩早已说明问题。市场更多期待是这家公司和刘强东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对于未来到底怎么看。
两个梦想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刘强东解释在2014年让京东上市的原因是"李国庆老说,京东撑不了多久"。
这话哪怕是马老师说出来也是情有可原的。关于2014年京东初次上市时,市场对于京东的质疑,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自建物流模式下的品质电商模式能不能跑通的问题。随便翻翻网上的新闻都会知道,这一点站在当时的情形上,新闻媒体无法判断,资本市场无法判断,同行无法判断,吃瓜群众也无法判断。
真正等到这个问题从数据上产生答案,已经是2019年。这一年前三个季度京东的利润持续为正,一举击破了市场对于其盈利不稳定的质疑,从而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持续性问题。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刘强东在2015年就解释过的。那场关于《京东为什么要自建物流?》的内部讲话,就像是京东历史上的"南巡讲话",不仅解释了京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核心问题,还回答了京东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的关键疑惑。
刘强东开场直抒胸臆,"今天所有活下来的互联网企业,都是给行业带来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升",而具体到自建物流的问题,他说到"这背后真正的商业价值,不仅是考虑用户体验,而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机会,中国社会化物流成本奇高无比。2014年,国家公布的社会化物流成本占GDP总值17.8%。"
这就是刘强东和京东的逻辑,自建物流是降本增效,京东金融是降本增效,农村业务的"3F战略"还是降本增效。过去,我们常常说京东和阿里是死对头,但是事实上这两家根本算是同一赛道上的公司。阿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卖家触达更多的用户,让用户接触更多的货物。而京东是帮卖家降本增效,帮客户提升购物体验。阿里赚的是佣金,京东赚的是降本增效后的差价。
站在2014年的电商环境,国内的网上零售额只有不到3万亿元,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刚刚超过10%。放眼望去都是蓝海,互联网公司跑马圈地,这种时候有个人却坚持说要自建物流,重资产运营,自然让人嘲笑"傻大黑粗"。
不过好在,时间给出了答案。京东坚持自建物流的商业模式终于得到了市场的检验,提升了客户体验,积累了用户口碑,构建的物流核心基础设施成为这个行业绝对不能饶过的top存在。强大物流基础设施,在全世界按下暂停键的疫情期间也一度发光发热,物仍能达,客户和抗疫所需仍能被很好满足。
而现在,京东再次上市的关键窗口,招股书披露,此次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投资一系列关键运营系统以进一步开发及提升零售技术与客户参与度;二是,投资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可靠服务;三是,投资及提升整体研发能力。
看起来刘强东对于京东未来的判断是技术,这其实早就有迹可循,2017年他就喊出"技术!技术!技术!"的号召。这样的判断自然不用再花几年去验证,因为目之所及都是红海,国内线上零售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占到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接近了26%,但是增速却从50%降到了16%,尤其是在今年受到疫影响甚至一度降到了1.7%。这种情况下增长要从哪里来,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已给出了答案"要向技术要红利"。
所以说,京东两次上市带着的是刘强东的两个梦想,以往是自建物流,现在是技术未来,但却都是一个内核,"我们都问一个问题,我们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互联网属性,能不能把行业的交易成本下降?能不能带来整个行业的交易效率提升?"
新京东与旧京东
6年时光荏苒,足以让这个世界发生很多改变。
刘强东还是那个刘强东,京东却不再同往日的京东。前段时间,刘强东发了封长达几千字的内部信,回答了“京东是谁,京东从何而来,京东去向哪里,以及京东的使命和价值”的关键问题,将使命升级为“以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
这意味着,技术进一步融入到京东的血液里。这不仅仅是帮助业务从技术上获取增长的红利,也不仅是对于技术研发的加大投入,更多的是给京东理念上带来的改变,立足做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商"。
如果说,2014年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还在为验证刘强东坚持自建物流而带来客户体验提升的梦想而努力,那么经过6年的时间,这样的坚守早已被京东目前展现出来的强大物流和零售基础设施所验证。
更重要的是,其在战略规划,组织建设和价值使命上的进步。这是新京东和旧京东最核心的区别。
2014年的旧京东,或许还挣扎在技术公司和商业公司的矛盾中,而现在刘强东却赋予了京东全新的理念,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做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服务商",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数科齐发力。
2014年的旧京东,也许还在为陷入在职业经理派和实干派的用人机制选择中,而现在的新京东则已经形成经过市场验证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建设。以前总觉得京东只有刘强东一个脑袋,而现在在刘强东雷厉风行的强势变革下,形成了京东零售CEO徐雷,京东物流CEO王振辉,京东数科CEO陈生强,和京东打过大仗,经历过2018年"至暗时刻"的三架马车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同时,管培生机制也在发光发热,现任CHO余睿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2014年的旧京东,可能还在纠结京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京东的梦想究竟是是什么,而现在的新京东早已不再纠结,明确了使命"以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用技术的投入,去赋能京东的业务,用京东的技术力量去赋能各行各业,赋能社会的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源于刘强东所坚守的那个最初出发点,用互联网用技术去探寻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升。这才是新京东的正确打开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鹿鸣财经 luminglab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