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出了一番豪言:
希望到本世纪中叶,能够培养出10位马化腾量级的杰出校友;科研上,希望能够产生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社会服务上,为深圳打造中国硅谷,发挥当年类似斯坦福大学的作用。
此言一出,就遭遇了不少嘘声,且不说搞出几个诺贝尔奖,对标竞争斯坦福。
单说“培养出10位马化腾量级的杰出校友”,这一点能够实现吗?
首先,我们要搞懂一个理念,企业家是不是被大学“培养”出来的?
没错,马化腾确实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但他的创业经历和个人才能的发挥,到底有多少是学校的“培养”成分,还要具体来看。
1993年,马化腾从深大毕业,进入一家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软件开发,经过5年的学习历练,在1998年创办了腾讯,其代表作QQ,成了当时大陆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通信软件之一。
腾讯这个名字不是马化腾起的,而是他的父亲起的。
创业中的小青年当然需要帮助,但当时马化腾的创业资金、创业帮扶不是学校给的或者导师给的,而是自己父亲给的。
这个父亲不是一般的父亲,他不仅是有相当地位的干部,也是李嘉诚的乡党。
而他对儿子的帮助,不仅局限于起了“腾讯”的名字,更是开着奔驰车来给儿子做账,倾力传授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融资方面的经验。
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国内的互联网刚刚兴起,搞软件开发的公司屈指可数。
“腾讯”一边在父亲的帮助下茁壮成长,也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当时国外如日中天的ICQ,有了先进的经验,QQ很快就被追捧,用户增长量突飞猛进。
马化腾个人也是夙兴夜寐,不过,从他的早年访谈中来看,这个努力不是说他编写代码多辛苦,而是扮成女孩和人聊天多难受。
QQ大火后,小马哥乘胜追击,推出了大量现象级的软件、游戏,比如QQ邮箱、QQ音乐、QQ游戏,腾讯安全管家等等……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腾讯一路借鉴,一路兼并,一路收购,成了今天的巨无霸。
从小马哥的创业经历来看,有三个要素是不能被忽视的。
父母的人脉、资金、经验。
互联网白纸作画的环境。
个人的努力。
三者可谓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助,腾讯这家公司可能就开不起来。
如果没有那样野蛮生长的环境,腾讯也不会如此迅速地壮大。
和小马哥一同进入计算机系学习的学生有多少?为何单单是马化腾创办了腾讯?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也不是所有人能够搭上时代的风口。
其次,纵观目前海内外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家成长,我们发现,很多人都不是被学校“培育”起来的。
这两年的中国首富钟睒睒,小学五年级辍学,青年时期专注成为一名泥水匠、木匠。
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强东,不好好学习,在校期间贩卖光盘,开饭馆,一门心思扎在如何搞钱上。
新东方俞敏洪,专和学校对着干,被学校开除,被迫下海。
至于大学辍学创业的,还有美团的王兴,理想的李想。
外国的更多: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脸书的扎克伯格、甲骨文的埃里森、YouTube的陈士骏……
当然,这不是否认大学对一个人的作用,而是我们要意识到,往往一些能考上名校的人,本身就很优秀。
就拿刘强东来说,当年是宿迁的高考状元。
实际上很多名校的教材和授课内容相比其他学校并没有任何过人之处。
知识体系完全一致,所有的教学资源也都不难获取。
有些老师的讲课水平反而不如一些普通学校的讲师,但为什么名校的学生会显得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厉害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从考进去就很厉害。
如果深圳大学真的立志在20多年内培育出10个马化腾,最切实的办法,不是改进教学内容,下力气去搞科研,而是把好招生关。
生源最好和清北是一样的,同时加强学生背景的了解,看看有没有和小马哥天赋类似的。
做学术,是要沉下心的,而不是比谁口号喊得响。
关于培养马化腾这件事,前任校长章必功有言:
“我们学校有个梁老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人问我怎么培养的她,我说没培养,但他非让我说,我就说,她写了请假条说她要爬山,我说可以。”
这份静气和谦虚,在今天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 无相财经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